臨近“十一”國慶假期,文旅夜間消費在京城多地點亮,別具特色的潘家園夜間淘寶集市系列活動也在持續升溫。不同于往年,兒童集市、后備箱主題集市、非遺展銷、拍賣夜等多樣的活動接連上演。在與華威里社區的聯動宣傳下,居民們參與到潘家園的地攤夜市與淘玩的活動中。家中舊貨與收藏在此展示交易,形成了獨特的氛圍。在一些潘家園市場老顧客眼中,以前市場是以文玩經營者和外地游客為主,活動比較傾向小眾和專業,今年活動更加生活化了,輻射社區,惠及民眾。據潘家園市場相關負責人介紹,以后這樣的夜市也將成為常態化的節目。
家庭舊藏成夜市新寵
夏秋之交,潘家園市場“拉夜”經營超過50天,將持續至“十一”國慶節后。在此期間的每個周末節假日,不同主題的夜間活動會在市場熱鬧亮相。
北京商報記者看到,今年的兒童淘寶集市、后備箱主題集市現場人流不息。“此前受到疫情影響,顧客銳減,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。現在潘家園不僅僅是延長了營業時間,還通過各種活動為市場引流。”在潘家園老商戶章琴看來,市場生意正在暮色中升溫。
受益的除了有常駐潘家園的文玩老商戶,特色集市上匯聚的新品類、新攤位更是吸引了不少客流。設在潘家園舊貨市場北商房前的汽車后備箱主題集市,琳瑯滿目地呈現了玩具、手工藝品、古玩雜項、潮流物件、原創雕刻、編織等貨品。兒童淘寶集市則成了廣受歡迎的、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體驗項目。
書籍、文具、玩具隨處可見,夜間的潘家園成了孩子們初次“練攤兒”的場所。育兒博主“辣薄荷”特意發表文章,分享了孩子參加潘家園兒童集市的感受。“不知從什么時候起,可樂迷上了潘家園。記得第一次帶他去潘家園時他四五歲,我們逛舊書市買了《丁丁歷險記》等繪本。”據“辣薄荷”介紹,兒童集市上常見書本、玩具以及小首飾和多肉植物等,但豐富程度也不限于此,自家孩子就帶來了水晶、瑪瑙、天珠、老錢、外匯券和糧票等收藏。
“家里各種舊物品類之龐雜、數量之眾多、收納之繁瑣一直讓我苦惱不已,經常糾結是否趕緊斷舍離。現在看,這次練攤兒的經歷好處多多,還激發了孩子對未來開店賣老物件的興趣。”集市過后,博主“辣薄荷”表示收獲頗豐。
攜手社區“變舊為寶”
在潘家園市場常客張先生看來,此次夜市的多樣玩法刷新了人們對潘家園的舊有印象——不只是文玩、古玩的集散地,許多深藏在日常家庭里的有趣老物件得以在此置換、交易,充滿了人情味與更豐富的內涵。
從夜市上淘得舊版電子字典、手工編織擺件的張先生直言撿漏的快感:“電商平臺也有經營二手物品的,但看不到實物總是不敢買。通過潘家園夜市,以低價買到了滿滿的童年回憶。”
談及備受關注的兒童淘寶集市、后備箱主題集市的打造經驗,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副總經理張悅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:“不主張商戶去網上進一批貨拿來銷售,做得千篇一律。而是希望大家把家中閑置的、真正具有特色的物件拿來置換、交易。”潘家園的受眾群體一直在擴充。“從最初的古玩、文玩‘圈內人’,已經逐步變得很多元,未來也會越來越年輕化、大眾化。”
據了解,潘家園夜市之所以能夠做出貼近生活的特色,正是基于與周邊社區的聯動。
華威里社區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,潘家園舊貨市場是華威里社區的共建單位,市場利用文化資源上的優勢,一直支持社區的文化建設、豐富居民們的文化生活。“這兩年,潘家園市場為社區的書法班、兒童花朵課堂等提供專業的師資或場地,使文化活動更加豐富、更加吸引人。去年開始,我們開始探索在學生的假期舉辦兒童跳蚤市場,今年疫情平穩后,社區也和潘家園市場聯手,組織居民們參與后備箱主題集市、兒童淘寶集市、觀賞夏夜文藝表演和露天電影,居民們的反應很好,這些豐富的、有意思的活動讓社區充滿活力。”
特色夜生活有望成常態
有華威里社區居民表示,在特色夜市中不僅能夠解決家中閑置,契合綠色循環經濟的主張,同時還增進了大眾的收藏意識。“這樣的特色夜市是一個交流平臺,有機會了解到家中舊物的收藏知識和價格。同時在潘家園市場的大環境中,我也開始對一些文玩感興趣,找到了新的生活樂趣。”
據張悅介紹,雖然此次的夜間集市截至10月結束,但她表示,潘家園方面有意將“夜經濟”變成市場經營常態。“在一些人看來,夜間消費或許受季節影響,冬冷夏熱有淡旺季之說。但只要有好的內容,人們的消費需求便一直存在。正在考慮將一些夜間集市定為每月舉辦,并且相應擴大規模,引入更多商戶。”華威里社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,社區與潘家園市場將形成長期合作。
據了解,除了家庭親子、后備箱主題,面向學生、白領的特色夜間集市也在籌劃之中。“面向社區居民,或者邀約性質的集市都是潘家園免費提供場地,希望達到切實惠民的效果。”張悅同時表示,在非常時期開展的一系列活動,體現了潘家園進一步整合自身文化資源,謀新謀變的考量:“將潘家園地攤特色與惠民相結合,形成文化消費惠民一體化,以旅游為核心驅動,期望擴大潘家園舊貨市場消費群體規模,提升大眾收藏意識。”
在多位消費者眼中,潘家園已不只是旅游打卡地、文玩集散地,還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,在斑斕的夜生活中豐富了城市文化服務。
北京商報記者 胡曉鈺